李凯:读古书挥翰墨,念终始典于学

首页标题    教育人物    高校教授    李凯:读古书挥翰墨,念终始典于学

    李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历史教学法。出版著作三部,发表论文若干,参与教育部统编高中教材的编写。曾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一等奖。央视《百家讲坛:消失的宫殿》系列节目主讲人。

李凯2

古书与翰墨:以史为师,以书静心  

推门入内,淡淡墨香拂面,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那堆叠层层的书目,从先秦、两汉古书到考古图册。李凯于书案旁,蘸墨,运笔,文字清丽俊逸。   

书法和阅读是平日里李凯最爱做的事情。面对丰富的古代文献,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收获。

《尚书》、《诗经》、《论语》一类的书,是经典之中的经典。老辈先生说这些书是一辈子读的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为他们的含金量太大。至于其他书呢,平常也翻一翻,古人的世界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总在重演,为我们提供经验智慧。”

李凯不是书法家,但好书法,尤爱唐人写经。写字,是心与手的联动,抄经临帖,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在繁重的教学研究工作之余,他将书法当作自己的乐趣,为生活增添几分雅趣。

李凯书法

李凯书法作品

唐人写经是唐朝抄手抄经的结果。唐朝在雕版不普及之前,大部分的文献是靠手抄,所以出现了专门的抄经生。今天来看,唐代抄经生的水平也良莠不齐,但敦煌遗书之中,相当的抄手具有高超的水准,字字珠玑、笔笔入骨,甚至启功先生也予以盛赞,说这些人不在欧柳诸家之下。这些人是一辈子就以抄书为生的人,久书成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总之都是做给自己添点快乐的事情。习字静心,除了临帖,恐怕再无其他方式方法,这样自己的生活也会有一定含金量。”向古人看齐,像文物看齐,以史为师,以书静心,表达了李凯对于历史的理解。

1086203434

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品

历史经典、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在李凯看来,中华文化主要回答了一个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根本性的问题有三个,一个是人从哪来,一个是人何以为人,还有一个是人走向哪里。三个问题中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西方文明和印度文明回答的比较好。第二个问题是中华文明主要阐释的内容,而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是儒。”李凯谈到,《庄子·天下篇》的总结就颇有意味,即“内圣外王”。内圣就是伦理道德学,当好人,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你得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不能一腔坏水。另一方面,做好人还不够,好人还可能办坏事。所以走向工作岗位,还得懂得政治学和管理学,古人称之为外王。内圣外王基本是儒家最重要的话题。这种东西古人研究得非常透,不仅把人性做得很透,而且把如何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治国理政也琢磨得很透彻。

“古今一理,古人教咱们三三得九,今天恐怕也不会改变,每一次违反这些逻辑的时候,这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犯二,早晚它还得回归到正轨,所以这些历史经典不能不看,传统文化不能不重视。《礼记·学记》引《尚书·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古人一辈子,自始至终都想着学,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反思。正如李凯所言,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看书是一辈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终生学习观念,教师也没有能力上讲台,也没有胆量上讲台。书案与讲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课堂上的李凯,诙谐幽默、博古通今,受同学们喜爱。即便是面向非历史专业同学开设的公选课,也座无虚席。这根植于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也得益于历史老师的技艺。

李凯素描02

李凯老师的涂鸦小品

历史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这是其本然的魅力,教师需要把学科的魅力传递给学生。课堂讲授的过程,对于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扎实的学术训练、正确的价值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对内容与学情的准确把握,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孔子曾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尊尤。”(《论语·述而》),西方史学也有着悠久的存疑传统,司马迁等大家在估量和处理材料时,就充分表现出了求真存疑的科学精神。

习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历史学是求真的,只有提供给学生正确的学术知识,才能丰富起精神家园。李凯认为,教法再花哨也应当说是花拳绣腿,就像武侠小说里,只有“内功深厚”的人,“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优秀教师之所以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他有学问。无论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技能,都仅仅是“技”,是可以训练的。但是,历史学知识结构必须自己奠基,这也是北师大历史学科师范生迥异于其他院校的一个优势。      

真正的好课一定是立足于学术基础上的,学术是教学的基础。缺乏基础、根基不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知识结构的完备还不够,如何将知识普及化,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按老辈先生的说法就是如何“深入浅出”——自己有了知识,不应该全都堆给学生,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精力。如何取舍?李凯认为,这个时候就应当把最精华的、最有吸引力的内容深入浅出。不能把最深的最前沿的东西都给学生,毕竟中学不是科研院所,不是高校。这样的话在两者之间拿捏,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古人叫“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说,要尽可能“给书听”。“给书听”,就是给干货,让他们能够内化于心,丰富精神。大学问家不是把繁琐的东西弄的更繁琐,而是化繁为简。古代经典,字字珠玑,一句话就够后人毕生求索。大道至简,这是我们要效法的。

李凯上课

教学与启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好的历史课很大程度是靠讲出来的。文史教育最好的一个方式还是启发式讲授。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全靠学生,似乎也不对。《论语》里究竟是老师讲的多还是弟子讲的多呢?李凯认为应当是老师的多。全书四百九十多句,子曰占到了两百句,这还没算在孔子诱导下,学生所做的论断。那么应当说主要内容由老师讲完全符合咱们历史课常态。孔子的教育经验,恐怕今天还不能违背,启发式诱导、举一反三,这是老师必备的技能,最重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该用,但其目的不是为了打碎打烂,而是为了求真。”荀子说:“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意思是相信可信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求真,去怀疑可疑的东西,并非为了打倒一切推翻一切,也是为了求真。但历史教学功用的发挥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价值观的转换,是历史观的启蒙。“这种潜移默化,有专家提出的观点我非常赞许,不应当处处留痕,它是一种无声的互动、无形的评价。

李凯

文史教育不可能处处留声,它是一种价值观的接受,不可能处处立竿见影。”在人们积累人生经验,走上社会之后,文史教育会产生很大作用。司马迁在万念俱灰时,以古圣先贤勉励自我:“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人在逆境之中最能体会到古圣先贤的合理性,从而前言往行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撑。在顺境之中人能很好地总结历史规律。规律的总结,往往是一种后知后觉的作用,但正是这种后知后觉,为我们信步走向未来奠定基础。有学者回忆,白寿彝先生谈论历史启蒙时指出,历史启蒙一是让大众具备一定的历史常识,二是在常识基础上,形成历史观,还需做到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所有人都永远面临着历史启蒙的问题。人类思想的启蒙像是攀登一段永无尽头的阶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台阶就变成了旧的台阶,而面前又出现了一段新的路程。    

启蒙与思想解放往往伴随着新的保守,觉醒伴随着新的思想枷锁。思想解放永无止境,历史启蒙也永无止境。这就需要历史学工作者不断进行再启蒙",以师古不泥的治史态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在三尺讲台与人生舞台上传道,授业,解惑。

2020-01-22
浏览量:0
当前位置:

电话:010-5712 7080 

邮编:100875

传真:010-5712 7080 

Q Q:2976936255

Email : guopeiedu@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院(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B座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