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师|白计明:择教育忠一事,守杏坛终一生

首页标题    教育人物    校长园长    名校名师|白计明:择教育忠一事,守杏坛终一生

“教育就是明白人把人教明白的过程,我们应当创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未知,激发他们的思辨潜能,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在执掌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简称:北师大三附中或三附中)的12年里,白计明校长始终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探寻教育的本质,这也贯穿了他从一线教师逐渐走上管理层的整个职业生涯。

白计明校长

白计明校长从大学毕业执教至今已有34年,从地方普通中学到京城名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关注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关系,悉心阅读研究中外教育名著,探索育人规律,通过对教育的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教学”到“教育”

白计明原在山西阳泉市荫营中学任教,2005年因人才引进扎根北京教育高地,服务于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2012年成为北师大三附中校长。

近日,我们有幸采访了曾两届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的白计明校长。纵观他为中等教育事业奋斗的34年里,他是敢碰硬、善钻研、肯吃苦的领航人;是对待教育事业既专业又热心,真诚且无私,怀揣着初心与热血的教育者。他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向世人展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

围绕“初心不渝,奋斗不息——从‘草根教师’到京城名校北师大三附中校长”这一主题,白校长从“地方中学”起步,历经“进修实验学校”的锤炼,最终成为“北师大三附中”领航人。在这三个阶段中,他历经艰辛却乐在其中,既品尝了教育路上的酸甜苦辣,也收获了职业生涯的累累硕果。三十余载光阴,他始终怀揣初心,坚定不移地迈向前方,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用不懈的奋斗书写着教育者的光荣使命。

白计明书记讲党课

白计明199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后回母校山西省阳泉市荫营中学当教师。这所学校是1958年建校,是一所具有66年历史的县级中学。

当时的社会,崇尚知识,以考上大学为荣,考上名牌大学更是梦想之巅。对教师而言,学生科目分数的多少,直接体现教学水平的高低。白计明从1990年开始,连续担任班主任、教学主任、副校长兼年级组长,十五年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更曾十一年不辍,为高三年级学生指点迷津,成就无数学子的大学梦。

2003年“非典”期间,他既要带领师生抗击“非典”,又要抓高三教学。经师生齐心协力、奋勇拼搏,终得傲人成绩。那年,9名学子跻身山西省文理前20,其中8人更是荣登北大、清华殿堂,这一佳绩堪称县级中学高考史上的“奇迹”。他也因此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一跃成为备受瞩目的“名师”,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回望这段经历白计明校长说:“我曾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的教育成果非凡。然而,一封来自北大学生的信件却让我深感震撼。她坦言,北大的生活并非她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对于所学专业更是毫无兴趣。毕业后,她的工作也平平无奇,难有建树。回首当年,我们过于追求名牌大学的荣誉,却忽视了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引导,现在想来真的是很惭愧,当时只是以考分为单一目标来实现学校、社会、家庭和教师的功利性目的。”

面对记者白计明校长敞开心扉。他说:“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培养学生,只追求考名校考高分,在中学时代没有给学生注入一种理想信念,为什么上大学?而在师生头脑中,把高考当成中学教育的终点。回首数十载执教岁月,我深感自责,未曾真正站在孩子与国家发展的立场上深思教育之道。党和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及中等教育,旨在为国家培育栋梁,为孩子筑梦未来。学校之本质,应在于尊重个性、点燃兴趣,引导孩子走向属于他们的光辉道路。然而我们却时常背离初心,忽略了教育的真谛。今日反思,当重新审视教育之使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绽放独特的光彩。”

当应试价值成为教育的底层逻辑以后,价值观就偏了,就成了功利性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聚焦分数,学生的人格、健康、良好的习惯及责任感却逐渐被边缘化。乱象丛生,学生的身心健康、视力状况乃至生活目标均备受考验。更为严重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陷入“利己主义”的泥沼。我们应当深刻反思,让教育回归其本质,既重视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白计明到北京以后,重新反思:教育到底在“培养什么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数学、语文、英语教学相比,到底占多大比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比高考分数吗?是比谁考上名校吗?

白计明校长给学生授课

来到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后,老校长彭伟的教育情怀深深感染了他。她对教育的忠诚与对师资培养的执着,让白计明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彭校长口中,他首次感受到“教育”二字的鲜活与真实,开始从“教学成绩”的桎梏中解脱,触碰到真正的“教育”内核。此刻,新旧理念在他心中激荡碰撞,他明白,这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与蜕变,也是他迈向教育真谛的必经之路。

这个时候,他开始反思课堂教学。他在担任进修实验学校年级组长时,有一次刚给学生讲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课,紧接着第二节课的自习课比较混乱。身为年级组长,他走进教室,面对混乱的自习课,整整批评了45分钟。他愤怒地指责学生缺乏理想、责任、自律,不懂得学习。然而,就在他愤然离班之际,两名学生却追上来,要提出建议。他虽内心不悦,却应允倾听。其中一位学生直言不讳:“白老师,您教导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可这节课只有三人在讲话,您却批评了全班,这符合您教给我们的理念吗?”

“此言让我陷入沉思,教育的确需要智慧与耐心,而非一味的指责与批评。过去担任教师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把自己仅仅当作是‘知识的搬运工’,认为只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并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完成了教师的使命。”白计明校长坦陈,那时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过于功利,仅仅将教育的目标局限于让学生考上名校,从未想过要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发展目标相结合,这是他对教育理解的缺失。白计明开始系统性地反思他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观点由教学走向教育,以知识或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

“繁芜”到“纯粹”

白计明调入北京后,觉得世界变大了、视野开阔了、教育格局也逐步打开了。2012年白计明担任北师大第三附属中学书记兼校长,他感到压力很大。海淀区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高地,名校林立,名家众多,如何提升师大三附中教育品质,使它真正成为海淀教育的“东方明珠”?他开始深入研究三附中历史、校情及其周边环境。

北师大三附中

白计明认为,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教育改革的呼声和教育“新概念”此起彼伏,很多学校都在寻求“与众不同”的特色,教育似乎穿越在概念丛林。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变革充满复杂性,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贯穿学校系统始终的原理,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原理。这种纯粹和简单,其实质指向教育的本质,这才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他从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打造一所学校,应追求卓越而非仅仅追求名声。如今,“名校”一词已被异化,它依赖于身世显赫、生源上乘及政策优势等外力,“名校”重“名”,关注外在的评价和名声,注重宣传和包装。而真正的好学校,无需这些外在的加持,只需教育者坚守正道,齐心合力,便可成就。好学校重“内涵发展”,需要“安静”办学,核心价值指向学生的发展,关照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因此,办一所好学校是所有教育人的永恒追求,好学校,不在于名,而在于教育之道,真正培育人才。    

在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北师大三附中逐步确立了“全面发展、和而不同”的育人目标,奠基学生的终身学习之路,致力于培育独具个性又和谐共融的学子。学校从人与自然的“和”、人与社会的“和”、人与自己的“和”等三个维度落实育人目标,不断探寻教育之真谛,回归教育之本真,终将成就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育人目标。

依据国家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北师大三附中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个方面理解和确定核心素养。通过学校教育,学生习得自我管理之艺,奠定学习之基,掌握持续学习之道,怀揣高远之志,追求健康生活之美,涵养审美情趣之雅;通过学校教育,学生涵育包容合作之心,肩负社会责任之重,筑牢国家认同之魂,拓宽国际理解之视;积淀人文之深厚,成为真正的中国人;通过学校教育,学生珍爱生命之贵,锤炼理性思维之剑,磨砺批判探究之锋,激发实践创新之火,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与素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学校教育如春风化雨,滋润学子心田,助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白计明校长现场教学

在白计明看来,学校是由它的教师和学生来定位的。北师大三附中有一批师德优良、团结拼搏、尽职尽责、有很高专业水准的老师;有一群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珍惜学习机会,不断挑战自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学生,他们喜欢阅读,善于思考,宽以待人,和而不同,通过不同课程的选择和学习,走向全面发展。

为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北师大三附中通过基础建设,完善“三级五类”课程体系;通过重建师生关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师生观;通过课堂深度学习,引发了学生真正地学,使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同在一个“频道”。依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精心设计了“三级五类”课程模型,其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发展类课程三级,分别是面向全体、面向分层、面向个体;拓展了“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实践与创新”五类领域。而基础教育课程既要满足中学阶段课程设置的普遍性要求,也要适应学校自身独特的办学实际和发展定位。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北京大学教授康健认为:“师生关系是学校一切关系的总和”。师生关系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习是从对师生关系的认同开始的,从一所学校的师生关系状况就能看出其发展水平。北师大三附中营造了宽松的教育教学生态氛围,推动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鼓励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心怀学生,成为和雅之师。教师发展的核心在于“三有”: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有深度的学科造诣,有高度的教育视野。教师的专业性不仅具有“学科”视角,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深谙学生成长之道,洞悉认知发展之律,以专长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深度学习,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是致力于关注学习的发生,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的一场智慧之旅。北师大三附中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依托北师大深度学习专家团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深度学习项目研究,引导教师研究关注到学生的先有概念、学生的学习动机,关注学习本质,利用学习规律,探索和总结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策略。

白计明校长最后强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在变,家庭和孩子也在变,人们的期望也在变,教育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与学生一起学习、适应和改变,使我们的教育能和时代处在同一“频道”。互联网冲击原有的教学方式,使学习变得更容易或者更艰难。教育新技术是教育的工具,我们不能被新技术绑架成“人质”。我们需要迎接改变,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管发生多少变化,教育的本质没有改变。只要教育聚焦到学生,聚焦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拒绝功利,“有教无类”,教育就能回到“纯粹和简单”。

“独奏”到“交响”

窥一校之风貌,莫过于深入课堂。一堂课,如同镜子折射出该校的教育价值观;一堂课,又似画卷般展现学生在校园中的成长轨迹与发展环境。课堂虽小,却承载着育人的大智慧。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为提升课堂质量,近年来全国各地各校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一批教学改革项目诸如情景教学、深度学习、学历案、新基础教育、大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教学等自下而上应运而生,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成为一种趋势。北师大三附中在课堂教学育人方式上逐步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路径,实现了从“独奏”到“交响”的转变。

欢迎校友回家

教育虽经多轮革新,但课堂“满堂灌”之弊仍未根除。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缺乏真正的参与和体验,教学沦为单调的“讲”与“听”。评价教师重在“讲课”技巧,衡量学生则看“听课”表现。更令人遗憾的是,新教师亦步亦趋,沿袭旧法,缺乏创新,使得教学陷入了代代相传的僵化循环,实乃教育之憾。

白计明认为:课堂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知识。每一位教师自身代表着责任、专业性、爱的能力、价值观念、声誉等;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知识本身有自在系统,每一个知识都有背景,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都具有复杂性、相对性和条件性。这些要素依赖规则、交流、问题、语言、思考、反馈、爱的发出和感知在课堂上连接起来,围绕着课堂系统的目标(认知、技能、思考、获得感等)开展活动,维系系统功能。

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如果没有建立起共同的目标或没有很好的连接,仅仅依靠课堂的规则把师生“组成”一个课堂,可能就会成为“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弱系统。

结构决定功能,课堂结构关系必须由单一的一对多的关系变革为多对多的关系,促进教师、学生和知识发挥各自的最大功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2016年,白计明开始在北师大三附中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北师大教育教学专家多年课堂观察研究探讨的基础上,三附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导向的六步弹性教学法”。该教学法之所以称为“弹性”,就在于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所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来做调整。总体上“六步弹性教学法”包括基于真实问题的情景创设、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点评、教师补充、迁移应用等环节。

“弹性模式”是引导性的,目的是约束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成为“独奏”表演,而要成为“交响”,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知识(思想)三要素的生命交互律动,从“独奏”到“交响曲”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这种转变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希望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促进学生发生真实的、差异性的高品质学习,从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白计明强调,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教学课堂将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转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年第13期

 

 

 

2024-07-25
浏览量:0
当前位置:

电话:010-5712 7080 

邮编:100875

传真:010-5712 7080 

Q Q:2976936255

Email : guopeiedu@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院(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B座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