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林先生 :“我最在意的身份是教师”

首页标题    教育人物    教育名家    钟秉林先生 :“我最在意的身份是教师”

钟秉林先生,19517月生,北京人,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197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机械系并留校任教,1990年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前往英国进修,1994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至2019年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2008年至2018年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钟秉林先生主要社会兼职包括: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国际副校长等。

钟秉林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应急管理项目《“全面二孩”政策下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风险预警研究》、面上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研究》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8部专著,教学和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钟秉林先生是教育改革的先锋者和践行者,与中国教育改革同向而行。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其中管理体制改革是重点和难点;教学改革是核心,其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应将教育思想的研究和转变贯穿始终。担任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期间,他积极推动和参与了教育教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保障机制改革等多项教育改革。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他以改革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体制为抓手,主持推动了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转型。

钟秉林先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批判与建设结合,重视跨界研究。工科学术背景赋予了他从教育系统外部思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主张“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他经常说自己不是教育专业科班出身,但始终坚持用宏观视野、系统观点研究教育,他的学术目光驰骋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他认为,教育研究者要规范政策研究,在实证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升华与实践深化,把“批评性”和“建议性”意见结合起来,提高咨政服务水平。教育研究者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注重“跨域”研究,即能够打通不同层次、类型和领域的教育研究。

钟秉林先生有一大串头衔,但他最在乎的身份是“教师”。第一次与教师工作结缘,是他从北京四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延安插队时,在村小当起了代课老师。在那间四个年级的孩子一起上课的简陋教室里,他首次体会到为人师的幸福,更让他对教育始终怀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人人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人人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成为他毕生孜孜以求的教育梦。2012年,卸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之职后,他最珍视且引以为傲的身份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教授。他悉心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为中青年研究人员搭建学术平台,倾心推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他崇教爱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学生的需要有求必应,逢年过节会请留守学校的学生一起吃饭。无论在别人眼中他是怎样令人仰慕的专家学者,在学生眼里,他只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钟老师”。他提携后辈,关心青年学者的养成和发展,无论多忙都会坚持参加师门每个月的学术沙龙。从延安村小代课教师到如今资深的专家学者、教育家,不变的是他对教育工作的炽热情怀。他有很多社会兼职,但他说他最在意的身份始终是“教师”。

 

 

 

2024-07-31
浏览量:0
当前位置:

电话:010-5712 7080 

邮编:100875

传真:010-5712 7080 

Q Q:2976936255

Email : guopeiedu@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院(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B座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