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宏: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国培京师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刘季宏主任解读《关于深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导意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为了培育符合新时代标准的创新型青少年人才,教育部办公厅正式颁布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国培京师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刘季宏主任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指导意见》的核心要求与任务
《指导意见》全面阐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要求,着重于品德培育、全人发展、兴趣激发与探索鼓励,以及整体规划与逐步实施等关键领域。为实现这些目标,《指导意见》明确列出了六大核心任务与策略措施:
主要任务及举措
构建完善且系统的课程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AI通识教育指南和普及读本,完善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中AI教育要求。这一举措旨在确保人工智能教育的内容连贯、全面,覆盖从基础知识到高级应用的各个阶段。
实施常规化的教学与评估机制:中小学校要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防止重复交叉。通过建立定期的教学检查和评估机制,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开发广泛适用的教学资源库: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AI教育栏目,鼓励各地各校研发AI教育教学资源。资源库的建立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案例,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各地要把建设多元化、高水平的中小学AI教育实验室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方向。通过技术手段,如智能教室、在线学习平台等,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促进教师队伍的规模化培养:加强中小学AI教育相关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AI素养和具体教学场景的应用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AI教育教师队伍。
组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通过竞赛、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或鼓励学校通过设立AI科技节、举办校园AI作品展等活动,将AI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刘季宏指出,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一系列创新和变革。
个性化教学:AI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规划。例如,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智能辅导与答疑:AI助手可以作为学生的私人教师,提供即时辅导和答疑服务。无论是在线学习还是课后复习,学生都可以随时获得帮助。
虚拟实验与模拟教学:AI技术可以创建虚拟的实验环境和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体验。这不仅降低了实验成本,还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智能评估与反馈:AI技术能够对学生的作业、考试等学习成果进行智能评估,并给出详细的反馈和建议。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跨学科融合教学:AI技术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教学创新。例如,在数学课上,AI可以帮助学生用编程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语文课上,AI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创作。
三、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应用场景的应用探索不够,教师对人工智能怀着好奇,但是不会把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迅速,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AI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差距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等。
针对这些挑战,刘季宏主任提出:
首先,各地教育部门需要加强教师培训。紧跟人工智能发展速度,积极引入人工智能企业或教育研究机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及时安排培训和交流活动;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积极把新技术转化为培训课程,多途径提高教师的AI素养和教学能力,尤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的应用能力。
其次,企业不断完善技术体系。不断优化AI系统的算法和模型,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让教育数据可靠可用。
第三,人工智能要为促进教育均衡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技术,要充分重视技术在弥合教育差距方面的作用,而不是拉大教育差距。
《关于深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刘季宏主任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泛化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直面并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