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育同仁、行业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开启“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国培京师教育科学研究院、西部教育研究院和宜宾市南溪区教师培训中心等联合主办方,向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教师、教研员致以崇高敬意!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战略部署,到教育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要求,无不彰显国家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坚定决心。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教育教学创新”为主题,旨在汇聚政产学研智慧,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为人工智能教育指明方向:
战略规划层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上海市、北京市等地率先发布区域性行动方案,构建“测评—诊断—干预”智能闭环,推动因材施教规模化落地。
实践落地层面: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数据驱动、流程再造”的教育新范式。国培京师教育数字化研究中心和西部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对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助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乡村学生共享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这些探索证明,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变革力量”,其核心价值在于重塑教育公平、提升育人质量、激活创新潜能。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聚焦“教学场景重构、教师角色升级、学生素养培育”三大维度:
首先,教学场景从单向传授到沉浸交互。依托“AI+VR”技术打造跨学科探究场景,学生可“穿越”至历史事件现场或微观原子世界,通过具身体验深化知识理解。多智能体协同,动态生成学习任务、实时监测学生情绪状态,实现“一人一策”精准辅导。
其次,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到成长导师。智能助教机器人可替代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重复性工作,让教师专注教学设计与情感互动。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通过AI教研平台可以实现跨区域“订单式帮扶”“人机协同”的迭代升级真正能够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再次,学生素养从知识积累到创新能力培养。一些教育智能体可以引导学生从全局分析、创新发散到批判评估,系统性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了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
当然,当前因为观念或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育数字化转型困难可谓重重,人工智能技术到底如何应用于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如何实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校各个模块的管理……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困扰着大家,以至于对人工智能技术是否真正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教学产生怀疑,甚至对具体的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产生排斥。但是,我们从大的历史趋势来看,这些都是暂时的问题。这正是举办本次交流大会的价值所在。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大会,鼓励大家直面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让来自北师大和宜宾学院的学术专家们给我们指引方向;让基层的教研员们带领我们基层中小学探索从人工智能理论到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应用的方法和策略;让各个区域的中小学一起分享交流,切磋互鉴,互通有无,携手共进。作为致力于服务各地中小学的专业机构,我们会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开发更多的数字化教育产品,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服务。助力各地中小学的发展。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教育需破解“技术伦理、区域均衡、生态协同”三大挑战。让我们坚守育人初心,防范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风险;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让我们加强和深化产教融合,激活各方创新动能。
各位同仁,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是一场刚刚开始的征程的大会,因为本次交流大会,我们有幸成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一个闪亮的节点,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以本次大会为起点,携手前行:
做政策落地的行动者,将国家战略转化为校本行动;做技术创新的开拓者,以教育需求驱动AI应用;做教育公平的守护者,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谢谢!
(李鹏飞: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