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里的“学海无涯”

首页标题    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    孔子眼里的“学海无涯”

天蓝色唯美大气美丽海景海报背景海洋_副本

古人对“学海无涯”有大致三种看法:唐代韩愈在《古今贤文·劝学篇》中说:“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种看法流行最广,几乎家喻户晓,老师在学校中激励学生最常用。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注定要失败。这种看法知道的人虽远不及韩愈的看法,但也相当多。用于励志的虽没有,但大家也认可庄子说的是一句实话。而孔子在《中庸》第二十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说:不是什么都去学,但当你选择学某种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真正学到能用来做事,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拿来为人生所用。不然就不要学。孔子虽没有说过有涯无涯的话,但他肯定知道学习是无穷尽的。

大千世界,学海无涯,我们怎么知道哪些东西该学,哪些东西不该学呢?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妙哉“敏”字,除敏而好学外,孔子还提到:敏于事,敏于行,敏以求之,敏则有功。在学校期间甚至走出校门后,我们应该学什么?我们需要应对哪些问题?我们又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这就要靠一个“敏”字。要靠敏锐的觉察力和判断力。我们讲终身教育,讲学以致用,讲“学”是为人服务的,“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讲提高创新能力,只要充分发掘“敏”的潜力,就可以让创造力上一个大的台阶。

中国风古风水墨梅花背景_副本

一旦选择了自己要学的东西,对待学习的态度孔子是“好”,充满正能量;韩愈是“苦”,充满消沉无奈的负能量。这里存在一个怎样才能激励学生学习的问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从喜欢爱好的角度去激励学生,享受的是学的过程,是“学而不厌”。韩愈则认为是吃“苦”,当然吃“苦”不是目的,是为了“苦尽甘来”,享受的是结果。“学”是“苦”的,“禄”是“甘”的,得“禄”而弃“学”则是必然的。把“学”当成了敲门砖。只求果,不求因,使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浮燥焦虑蔓延滋生。我们讲终身教育,孔子的“好学”是可以持续的,可以贯穿一生的。而韩愈的“苦”则是不可持续的。

孔子《论语-中庸》对这种看法极为肯定,不容置疑。“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哪种看法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教育复古论语古文文字背景图片_副本

怎样才能使学生好学呢?那就是顺势而为。这个“势”就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天性。一头牛,是拉着跑,打着跑,吓着跑,还是不时给它一把青草,让它为了追到前面吃那口青草,而追着跑,顺着跑,喜欢跑,哪个更轻松,哪个效果好,不是一目了然吗?顺水行舟,一日千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关键都在于一个是否顺“势”。

传授学问不仅学生要“学”、“问”,先生也要“教”、“问”。要找到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兴奋点。要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掌握学生的合理负担,做好家庭的密切配合。而不是自顾自的照本宣科,机械地去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习当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把学习宣传成了“苦”,把劲用在了授之以鱼上,费力未必讨好。如何出实招实现中小学生和中小学老师(其实是所有师生)的减负增效?不妨从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学海无涯”的理念出发,培养敏于学的精气神,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爱好学习,顺应孩子成长的天性,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020-05-25
浏览量:0
当前位置:

电话:010-5712 7080 

邮编:100875

传真:010-5712 7080 

Q Q:2976936255

Email : guopeiedu@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院(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B座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