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提升培训指南
为指导各地做好骨干教师提升培训,提高骨干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打造市县学科教学骨干团队,特制定本实施指南。
一、目标任务
以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开展为期不少于20天(120学时)的学科教学创新能力研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学科核心素养新需求,提升学科教学创新能力,打造市县学科教学骨干团队,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1.明确发展目标。引导骨干教师基于专业标准和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自主开展专业发展现状诊断与分析,立足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专业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升华教育情怀。激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热情,坚定教育理想信念,深化职业理解,提升教育情怀。
3.探索教学创新。提升骨干教师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业发展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等能力,引导骨干教师总结和凝练个人教学方法与特点,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能力。
4.优化技术应用。激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有效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
5.提升研究能力。引领骨干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基于教学反思、指向教学改进的行动研究,助力骨干教师提升研究能力,不断走向卓越。
6.生成研修成果。总结骨干教师优秀教学课例,萃取教学改进典型案例,开发一批有用、能用、好用、管用的的优质培训成果,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复制、可推广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二、课程设置
聚焦市县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重点围绕职业信念与教育情怀、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等四个维度设置培训课程。
(一)职业信念与教育情怀
重点从思想政治、职业信念、师德内涵等模块设计课程专题,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解读、学科育德的途径与方法、“四有”好老师的使命与担当、以专家型教师为目标的专业发展规划设计、名师教育情怀体悟、身边最美教师故事等专题内容,锤炼骨干教师政治品格,提升骨干教师专业境界。
(二)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
重点从核心素养落实、课标理解与课程优化、单元教学设计、学习方法指导、学业发展评价等模块设计课程专题,包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辨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课标引领下的课程优化设计及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创新、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与策略分析、聚焦核心素养的学科深度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学生学业发展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等专题内容,提升骨干教师在课程教材改革背景下,引领学科团队提高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
(三)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
重点从信息素养提升与学习方式转变等模块设计课程专题,包括教师信息素养的多维构成与提升策略、信息素养对教学效果及教师终身学习的影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共同体组建与学习方式变革、信息技术手段融入的教学设计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教学等专题内容,使骨干教师具备符合时代要求、与现代教学理念接轨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
重点从实践反思、行动研究、成果表达等模块设计课程专题,包括实践智慧的凝练与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理论与方法、行动研究计划制订的要点及规范、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学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巧、课例、叙事的结构及特征等专题内容,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为骨干教师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提供具体方法与理论支持。
三、流程建议
以行动研究为主线,按照“能力诊断、集中培训、名校访学、实践创新、总结提升”等流程组织培训,并将工作坊研修和导师带教贯穿全程。
(一)能力诊断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课堂诊断等形式,围绕职业信念、课程教材理解能力、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科学评价学生能力、学生发展指导能力等方面对骨干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进行诊断,形成诊断报告,为制定培训方案和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二)专题研修
组织参训学员进行不少于10天的系统学习。围绕主题设计课程专题,为提高学员的教学创新与研究能力提供内容支持。综合运用专题讲座、师德微课程分享、案例研修、参与式培训等形式引导学员加深职业理解,提升教育境界。引导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针对个人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行动研究课题,制定行动研究计划。
(三)名校访学
组织参训学员到优质中小学进行不少于7天的名校访学,按照导师与学员之比不低于1:5的比例,为学员配备“影子导师”,学员深度参与导师的备课、授课、反思等工作环节,开展跟岗研修,吸收导师教学实践精华,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探寻个人教学问题改进策略,优化行动计划。
(四)实践创新
学员返岗实践不少于2个月,在岗位实践中落实所学所悟,学员在带教导师指导下,在工作坊内开展1-2次的线下交流活动,反思调整行动研究计划,向纵深推进行动研究进程。依据行动研究计划,保留并及时整理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问题反思等过程资料,以便在总结提升阶段展示行动研究过程。
(五)总结提升
培训单位协同市县教师发展机构,通过开展为期3天的成果展示、专题研讨、经验总结、成效考核等活动,引领参训学员对培训全过程进行深入反思、系统总结,梳理行动研究成果。每个工作坊在培训结束后,须提交一份行动研究报告。通过总结提升环节,推动学员分享学习成果,提炼研修经验,明确发展方向,形成发展规划,为后续自身专业发展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奠定基础。
工作坊研修贯穿培训全程。以研究问题的趋近性为依据,组建10-15人规模的工作坊。工作坊由导师、坊主和坊成员构成。导师可由名校跟岗阶段的“影子导师”担任;坊主由坊成员推举产生。要灵活运用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学习共同体,开展网络研修。参训学员在返岗实践阶段,以工作坊为平台展示研究进展,与团队成员分享经验与困惑。
导师带教贯穿培训全程。导师利用工作坊,引领坊员开展合作学习。线上答疑解惑,线下现场问诊,指导教学改进。及时引导参训学员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教育教学瓶颈。
四、考核评价
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考核评价。通过学员满意度调查、项目实施抽查、档案材料审查等方式,对项目的组织管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班级管理、师资调配、资源建设、后勤保障、经费使用、训后跟踪等方面进行考评。
由培训班班主任、导师、工作坊坊主、送培学校领导等多元主体对学员进行考核评价。能力诊断阶段重点考核自我诊断报告完成情况;专题研修阶段着重考核课程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我的教育故事”师德微课程制作情况、行动计划制定情况;名校访学阶段着重考核学员访学参与情况、行动计划改进情况;实践创新阶段着重考核学员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及课堂教学实践改进效果;总结提升阶段通过汇报交流、课例展示、行动研究报告及课堂教学实录提交等方式对学员研修进行评价。
五、职责分工
教育行政部门、培训单位、送培单位、参训学员应明确在本项目中的具体职责,履行好主体责任,切实保障培训质效。
(一)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制定区域骨干教师培训规划与实施方案,落实必要的经费,确保培训顺利开展。
2. 组建结构合理的区域学科教学骨干团队,成员遴选注重向乡村骨干教师倾斜,确保乡村骨干教师不少于1/3。
3.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训后作用发挥机制。
4. 做好培训的监管评估工作,重视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宣传、推广。
(二)培训单位职责
1. 培训牵头单位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做好需求调研、方案研制、培训全过程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工作。
2. 带教导师基地校应在牵头单位指导下,细化跟岗培训实施方案,协助牵头单位做好导师团队的组建和指导服务工作。
3. 带教导师应制定导师带教工作方案,对参训学员进行个性化指导。
4. 工作坊坊主应制定本工作坊研修方案,并组织学员开展常规研修。
(三)送培单位职责
1. 按要求遴选参训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
2. 建立参训教师成长档案,提供训后成果展示的平台,并将作用发挥纳入绩效考核。
(四)参训学员职责
1. 根据培训方案,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和专业发展规划。
2. 认真参加各阶段学习,完成研修任务,提交培训成果。
3. 熟悉区域专业发展共同体运行机制与策略,掌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方法和路径。
4. 生成、提炼优质培训课程和优秀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