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康中学特邀著名天文学家葛永良教授作天体大碰撞科普知识讲座
2024年10月30日晚,我校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著名天文学家,葛永良教授,来为我校做一场关于《天体大碰撞》的精彩讲座。在这次讲座中,葛教授引领我们探索宇宙中壮观而神秘的天体碰撞现象。这不仅是一次科学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启发。
葛永良,是中国一名天文学家,从事小行星和彗星的探索发现研究工作。1988年11月4日发现一颗新彗星,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彗星委员会命名为“葛-汪彗星”,这是第一颗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彗星。曾数次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为人类了解宇宙的奥秘做出了重大贡献。
宇宙探索: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和小行星研究不仅是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乎地球生命安全的重大课题。通过深入研究宇宙速度和监测小行星动态,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防范潜在的天体撞击风险,保护地球和人类文明的未来。
小行星研究的先驱:张钰哲
张钰哲,著名的天文学家,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国际小行星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者。哈佛大学天文台将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Chang”(张),以表彰他在天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张钰哲还发现并命名了1125号小行星为“中华”,体现了他对祖国科学的深厚情感。张钰哲院士在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天文观测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体防护:地球安全的守护
在宇宙探索的征途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潜在的风险。科学家们对天体碰撞地球的概率进行了详细研究: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大约每1亿年发生一次碰撞。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每100万年可能发生一次碰撞。直径100米的小行星则大约每1万年会发生一次碰撞。这些数据表明,虽然大规模碰撞较为罕见,但小型天体撞击事件却相对频繁,对人类构成不容忽视的潜在威胁。
小行星的直径与其潜在的危害成正比关系。直径每增加10倍,小行星的爆炸威力约增1000倍。通古斯大爆炸、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美国亚利桑那州巴林出陨星坑,以及慧星撞木星等事件,都证明了小行星对地球的巨大威胁。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历史事件提醒我们,宇宙并非完全安宁。构建有效的天体防护系统,是保障地球和人类安全的重要任务。天体防护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应对宇宙带来的潜在威胁。
葛教授的精彩演讲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也点燃了他们对天文学的热情。随着尾声的到来,同学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葛教授一一做出解答,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天文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