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绘本阅读:探寻传统文化的根系和脉络

首页标题    课题项目    未来阅读    阅读研究    “中国风”绘本阅读:探寻传统文化的根系和脉络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提倡,中国原创绘本的创作也日益体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追求,涌现出了一批带有鲜明传统文化风格印记的“中国风”绘本。这类原创绘本以其图文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中,成为引导孩子理解传统、亲近传统的有益的资源补充。那么,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精神,去理解和把握“中国风”绘本的内容与特点,确立适宜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路径,以达成对中华文化精神的真正体会与领悟,则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当下的绘本阅读教学中予以重视和探讨的话题。

文本解读:

对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识别和把握

文本解读关系着绘本阅读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的厘定,如果我们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来探讨“中国风”绘本的文本解读,那么对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识别与把握,就应该成为文本解读的着力点。

近年来涌现出的原创绘本,涉及中华文化的不同方面与属类:有对民俗文化、节日时令、饮食风物的关注和表现,有依托或者改编自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绘本,有根据古典文学、经典文化名篇、儿歌民谣而创作的绘本,还有涉及传统戏曲艺术、传统建筑、民间工艺的绘本……另有一些绘本,在文本故事上也许并不是取材或依托于传统,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却借鉴传统技法或民间技艺,彰显出浓郁的中国特色。此外,随着近几年兴起的“博物馆热”,一批“博物馆绘本”也应运而生。

仅仅在题材和内容视域中,将绘本中的“中国元素”识别出来,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深入到文化的根系和脉络里,去捕捉绘本所涉及的更宏阔、更精微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所依托的思想话语体系,从而对文本所传达的深层的象征意涵和精神主旨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而在传统文化教育刚刚复兴起步的当下,这样的“功课”就显得更为必要。像《北冥有鱼》《桃花源的故事》《卖炭翁》等绘本都是依托古典文学文化名篇而创作的,我们除了像解读一般绘本那样,关注其“文字语言”“图像语言”所传达的表层信息如人物、故事、情节外,还需要去探寻蕴含着深层信息的“文脉语言”,即故事中所隐藏的文化脉络。如果缺乏对庄子自然无羁的道家哲学观的了解,如果不懂得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所寄寓的对自由诗意的生命境界的渴望,如果不能对杜甫所生活的时代有所了解,并体会到忧国忧民大济苍生的君子情怀与抱负,就很难在文本意义空间的建构上确立适切的坐标和定位,也难以把握到绘本深层的文化与象征意涵,导致教学中浅尝辄止流于表面,无法将传统文化内容和意涵真正开掘和传达出来。

绘本解读中,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文本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经验间的“落差”,以此来确定绘本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努力帮助学生在传统与当下生活间建立起沟通和联结。对于一些原创绘本中所描写的传统民俗风情和过往田园农耕生活的记忆,当下的孩子是缺乏了解的,教师要对这种生活和文化经验上的“盲区”有先期的认知和预判,并想办法在未来的教学中去努力补充和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

目标确立:

立足儿童的生命成长与文化的理解认同

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引导生命个体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中国风”绘本的教学,也同样需要思考在当下所面对的全球化境遇中,如何引导儿童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如何加深对本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的感知和热爱。然而,简单机械的文化符码与观念的灌输,很难真正在精神生命的深层建立起文化的家园,因此,我们要秉持“儿童本位”的原则,仔细考量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特点与作用途径,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特别是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所体现的情感为先、行为在后、认知相随的特点,使得文化的传达和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紧密交融,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儿童在文化的领悟中完成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

2016年12月,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海豚出版社对2015年出版的儿童科普绘本丛书《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升级,抓住非遗传承的关键即“传什么”和“怎么传”,特别新增了《我们这样学习节气》指导手册,详细介绍如何测日影、观星空、观察记录节气、做自然笔记等,通过看图阅读、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社会体验等方式,实现了从阅读到实践的跨越。这样的绘本,也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从儿童立场出发,突出儿童主体地位,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遵循由近到远、由熟悉到陌生、由浅到深的原则,将快乐阅读、科学启蒙、感悟农事、手工游戏等融于一身,努力激发儿童的兴趣、热情、参与度与体验感,让“传统”通过阅读、生活、游戏、艺术等形式进入儿童的生命,让绘本教学真正实现儿童与传统的亲近与对话。

有些借鉴剪纸、皮影、木偶等民间工艺美术技巧所创作的绘本,不仅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气息,而且其“对生命最本真自然的崇拜,摒弃浮华献媚的表达,彰显原初、真实、自由的艺术气质”,与儿童天真自然的审美和创作有着天然的契合。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绘本民间艺术风格中所蕴含的赤子之心和童稚拙趣,并有意识地加以聚焦和引导,那么儿童就能在契合自我生命气息与审美趣味的绘本中感受到更多的魅力,进而对相关的民间艺术形式发生兴趣,潜移默化地吸纳其中的营养,进而融入到自身的体验和创作中。

策略指导:

基于绘本情境和文本特点开掘文化内涵

一旦接触到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绘本,大家往往感兴趣的是绘本中所呈现的中国元素或者传统文化的知识、技艺点,却忽略了情节的推进演绎、人物的情感发展以及文本的话语方式等,殊不知,当中国元素从生动鲜活的故事情节和情感世界中抽离出来,被孤立地加以说明和诠释时,也就丧失了文化赖以生存和依托的特定空间和场域,文化中所包蕴的情感内涵和精神价值也就很难传递出来。因此,当我们利用绘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时,一定要遵循基于绘本情境和文本特点进行文化开掘的原则。

例如由熊亮创作的取材于中国民间春节祭灶习俗的绘本《灶王爷》,讲述的是“我”家有一个大大的灶台,中间贴着一张大大的灶王爷,他总是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打量着日常生活中的你我。遇到这类绘本时,我们就不仅需要关注春节、祭灶等民俗文化内容,更需要引导孩子们进入绘本的图和文所创设的“情境”中。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抓住了由灶王爷那双“大大的眼睛”所凝聚起来的有意味的生活内容和细节,由此开掘“眼睛”背后所蕴含的注重自我规约的“慎独”思想以及“家和万事兴”的伦理传统等。这样的教学,就避免了将传统与文化简化为“概念”与“知识”,而是通过对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故事内容和情节线索的梳理,对绘本线条、色彩、造型等的感受,以及对幽默谐趣的整体风格的把握,让孩子们轻松走进小主人公“我”所讲述的生活故事中,自自然然生发出对灶王爷的亲近与喜爱,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对民间故事和祭灶风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更真切的体悟。

当我们立足于原创绘本的表意空间,充分体会绘本选材创意的匠心,感受图文交融中所传递的思想和美感时,也就更能捕捉到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魅力,把握到深层的文化内涵。由蔡皋根据长沙童谣改编的绘本《月亮粑粑》《月亮走我也走》,聚焦于“月亮”这一彰显着鲜明中国文化意蕴的意象,通过精心的构图留白、版面设计与细节布置,对“童谣”这一传统文学样式进行新的演绎和创造。阅读推广人李一慢在他的《绘本阅读教学“慢”课堂》中就引入了这两个绘本,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关注了童谣中“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将绘本正文和后面所附录的方言版童谣进行对比,此外还安排了月亮主题的童谣采风汇编活动,与《诗经》中的“风雅颂”相沟通,引导孩子们深切感受民间文化传统的气息与况味。

难点突破:

谋求中华文化和美学精神的彰显与传递

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对中华文化思想精髓和主旨精神的把握与传承,这就需要我们在原创绘本的教学中,在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和中国元素的感知中,努力达成对中华文化精神、美学精神的挖掘、彰显和传递——而这也正是当下原创绘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谋求中华文化和美学精神的彰显,就要注重挖掘绘本“美善相谐”的教育价值。绘本以其图文结合的独特优势,营造出了一个个对儿童颇具吸引力的美好世界,不仅承载着促进儿童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功能,也葆有“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原创绘本教学中注重情理交融、以美育德、美善相谐,借助于绘本的艺术感染力,引导儿童去体会其间所蕴含的美好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理想,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与价值观的认同感。原创绘本中的佳作《安的种子》,就让我们在一份恬淡和美好中体会到了道法自然的真意。在阅读中我们不仅需要感知图文中所营造出的古典之“美”,更需要在“美”中去体会顺势而为、定静安虑的自然之“道”和人生智慧。

谋求中华文化和美学精神的彰显,就需要不断探索和丰富原创绘本的教学方法和路径。比如可以采取主题阅读的方式,通过同一主题下多文本的引入,以整合聚焦的方式和集束的力量,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完整更为深入的文化体验。随着“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非遗”,相关题材的绘本、童书纷纷问世,这就给我们进行主题性开掘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储备。而在绘本阅读的同时,还可以沿循季节的时序,将气候变化、植物生长、生活活动、趣味民俗等内容都纳入其中,通过亲身参与、动手操作等方式将阅读的视域和边界扩大,从而帮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谋求中华文化和美学精神的彰显,还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的创建人杨忠就曾经谈到他们在改编并绘制中国故事时,并不仅仅是借助传统的外壳叙述陈旧的观念,而是要谋求故事的现代性并能体现当代儿童观,传递符合当代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故事内核。绘本创作者们对传统与现代意识兼具的文化理解与追求,也提醒我们在依托绘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更应注重传统的现代发展与传承。

随着本土原创绘本创作体现出越来越自觉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追求,也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开拓空间,这也促使我们要自觉增强传统文化素养,加强对文化的感知力与理解力,从而充分把握原创绘本的主题意蕴与风格特征,立足儿童的生命成长,结合绘本自身的特点和阅读方式,努力探索可能的路径和方法,使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主旨得以彰显和传承,真正使原创绘本成为儿童了解传统、亲近传统的窗口与桥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文学博士)

作者:杜霞

2021-11-13
浏览量:0
当前位置:

电话:010-5712 7080 

邮编:100875

传真:010-5712 7080 

Q Q:2976936255

Email : guopeiedu@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院(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B座

 

联系方式